作为全球缝制机械产业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供应源头,宁波缝制机械零部件产业经过数十年持续发展,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,形成了定位中高端缝配市场的特色集群。随着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强变转型加速和国际缝机产业格局持续演变,宁波零部件企业,尤其是规上企业正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,在新时代、新征程、新起点上,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迈进。
宁波零部件产业概况
数十年间,在日资及民族整机企业的支撑带动下,宁波作为承接全球缝制机械产业转移的基地之一,实现了缝机零部件产业从无到有、由小及大、由大渐强的递进式发展。在此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规上企业引领、中小企业协作的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。
伴随着缝制机械产业的调整和发展,尤其是中国从缝机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加速,宁波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制造业升级宏观方针,依照行业强国战略发展要求,对企业综合实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升,为行业“强基工程”的实现奠定了基础。
据不完全统计,宁波区域内从事缝机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在三百家左右,其中规上企业近百家。凭借扎实的工艺技术、较高的产品品质和生产规模优势,“宁波制造”成为行业高品质零部件代名词。其中,德鹰、华一、鄞工、祥瑞、金鸽、宁迪、固联等企业在旋梭、螺钉、轴类、特种零件、送布组件、特种机针杆、摆梭等细分品类中,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,逐渐建立起了引领优势。此外,在夹线器、挑线杆、异型件、铜套、铝铸件、针位、冲压、组件及装置等领域,宁波也涌现出了众多主导市场的优势企业。
综合当前宁波规上企业现状及数据,可以总结出以下共性特征:普遍具有近20年发展历程,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规模和自建厂房,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,资源储备及资金链较为良性,应对市场波动能力较强,拥有相对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相对成熟的制造水平;与国际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整体工艺水平完备,质量意识、品质意识贯穿企业上下。设有专职研发团队和机制,能够快速对接用户新品需求并转化为生产响应;坚守合理利润底线和高品质、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定位,市场及客户相对稳定,企业产值起伏波动较小,人均产值较高;坚持财务行为的合法化和规范化,基本实现全员社保覆盖,企业整体运营合理规范;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偏大,但稳定性良好,核心人员中本地员工占比较高。
近年来,宁波部分零件企业加快了先进技术的引入,从而提升自动化改造步伐。德鹰单次采购上百台中小型加工中心,用以改善产品的标准化和一致性,以便于实现后道抛光机器人规模化生产;鹤林、鄞工、华一等多家企业均引进导轨式移动机械手,在减少人工、局部无人化生产方面,取得明显成效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经历数轮的行业波动,伴随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,宁波企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出现分化。与德鹰、华一、鄞工等专注在细分品类加速做精做专,持续大量投入,从而确立并稳固优势,成为所属领域单项冠军的做法对比明显的是,多数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,主动选择放慢了脚步。很多企业已经转向多元化发展,缝机零部件业务占比持续下降。
发展不充分成为突出问题
导致发展分化的诱因,除人口红利消失、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等共性因素外,还存在有下列原因:主观层面,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临近退休年龄,理念相对保守,二代接班后也多以“守成”为主,二次创业精神、竞争型增长魄力不够;客观层面,经过数十年积累,规上企业已经拥有相对先进的软硬件基础和运营管理架构,无需再进行大规模投入。此外,用工成本、原材料成本和环保等政策成本快速攀升,零部件企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已是大势所趋。在上述多重因素制约下,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,让零部件企业不愿、不敢再去加大投入进行产能扩充。
从更深层面剖析,多数宁波规上企业,虽然在所属细分领域有一定的领先性,但尚未确立显著竞争优势,未能形成冠军型企业,普遍存在产能分散,体系不稳定,同质化竞争严重等产品结构和分工上的发展不充分、不平衡情况,致使低质量供给过剩,高质量供给不足,成为阻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。
以异型件企业为例,产品架构大而全、产品种类数量多,拳头单品和优势产品不突出,在产品结构上缺乏有效分工及合作,受外协(毛坯)制约严重;劳动密集型特征比较明显,人员设备的重投入模式,导致企业生产效率无法有效提升,难以实现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,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潜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,注重短期效益,在巩固优势、提升竞争力方面缺少发展策略,事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决心不足,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不充分。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症结所在,但受制于厂房、用工等客观条件制约,无法迅速实现突破。
构建新时期整零协作关系
产业发展不充分、不平衡,将优质零部件供应不足的问题托出水面,倒逼行业竞争从市场终端向全产业链演变——在总体供应,尤其是高品质零部件产能定量的前提下,规模整机企业开始对供应体系施行战术掌控,以期达到掌握更多资源,得到更多份额供应的战略目的,既可以保证自身市场拓展,又能从源头遏制竞争对手。从拼刺刀到断粮草,零部件供给侧的变化,已经触发行业旧有商业模式的颠覆。
从零部件领域的发展态势和现状进行预判,高品质零部件的供不应求将成为新的常态。即使行业市场出现波动,但优质零部件产能无法短期内提升,有效供给仍将维持在定量范畴。此外,整机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向少批量、多品种、高要求转变,传统规模批量化生产的优势被削弱,零件企业持续性的设备升级、工艺改进投入必不可少。固步自封的“吃老本”模式,未来将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。
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国内市场的竞争,将加速向产品品质、技术特色的高质量竞争转变,以此为带动,整零关系必将随之变化。未来在保证整零之间和谐、长期发展的共识基础上,双方将从更前瞻的角度,去构建新时期下新的整零关系和合作模式。
从拼刺刀到断粮草,从营销驱动的市场渠道拼杀,延伸至覆盖上游供应端的全产业链竞争,印证着行业正加速向研发驱动升级——不仅要抢占优质定量的零部件成品份额,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全球市场资源配置主动权,更要整合优质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工艺资源,服务于整机的研发创新,形成更深入的整零战略关系。在此过程中,宁波规上零部件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、设备优势、综合资源优势,得以充分体现。
因此,近两年来市场火爆行情中零部件供不应求的表象之下,暗含了行业整体转型的需求变化,也可以看作是行业进一步践行供给侧改革和强国战略,正式开启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序幕。
探寻零部件高质量发展路径
从行业整体的产业分工和格局来看,随着下游需求快速升级和整机企业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,具有较强软硬件基础和制造技术水平积累的宁波规上零部件产业,正迎来定单量大幅增加、企业持续做大的重要发展机遇,具备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基础和条件。
但也应当看到,其他零部件产业集群及企业仍在加速追赶,宁波零部件是首选但并不是唯一。未来,如何把握机遇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优势,甚至建立更高维度的竞争壁垒,实现细分领域的引领和主导,将成为考验宁波规上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试金石。
机遇稍纵即逝,当前零部件产业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,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行业格局,宁波乃至整个行业零部件企业,应以新的眼光,以行业已经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信念,围绕高质量发展转型路径,在效率提升、效益提升、模式提升、发展质量提升等层面,加速突破资源约束:
首先,重塑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式。零部件企业同样需要聚焦和创建品牌,企业应梳理产品架构,选择最具竞争力的品类,集中资源做到行业第一,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,提升产品溢价话语权,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。
其次,通过持续投入,推动智能制造。在现有基础优势上,增加重投入和发展智能化,用先进装备优化工艺,以智能制造将人工成本的比较优势降到最低,将企业效率提升到新台阶,建立产业进入壁垒。这是零部件未来的核心优势,也是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和方向。
第三,配合企业新的定位,按照智能制造的新要求,重构与之配套的管理方式和人员架构,广泛应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技术,加速信息化与自身制造的融合,建立新的企业运营体系和模式,实现内生驱动力的变革,增强对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,以及综合服务能力。
第四,重塑新时代企业家精神,重拾企业责任担当和勇于尝试的二次拼搏精神,敢于直面挑战、把握机遇,通过不断的学习、沟通,提升对企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和行业发展的预判能力。
第五,共同打造新的整零战略合作关系。跳出“来图加工”的传统合作模式,发挥更多主动性。将双方合作前置到新品设计阶段,零部件企业根据对产品性能的了解,以及产品在机构中承担的作用,对整机研发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,提高研发质量和效率。
第六,要从竞争走向竞合。当前,部分企业已经在应用层面,通过合作将单一产品升级为组件,更便于用户组装和使用,有效地增强了竞争力和客户粘性。未来,在产品合作基础上,技术合作、产能合作都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,同品类产品间的兼并重组、配合类企业间的并购联合,跨产品类的强强合作都将成为尝试的方向。
在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行业发展的新形势、新挑战,为地方协会提供了更多具体工作的抓手。从当前来看,制约零部件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约束存在于很多层面,其中最为共性、影响最严重的,是产业链上游资源,即毛坯、翻砂、电镀、发黑、热处理等工序的供应不足。
对此,地方协会可以通过统筹需求,集中承接等方式,寻找甚至新建专属的配套服务体系,破解行业面临的各项资源性束缚。具体操作上,通过专项调研收集,将分散的需求集约为联合采购,引导企业集中下单。甚至可以协调企业以联合出资等方式,在合适的区域筹建卫星工厂,从而解决上游供应不足的问题。人力资源也可以尝试采取类似方式,整合形成一定量的规模性需求,寻求合适院校进行订单式定向专业培养。此外,根据各区域企业实际情况,地方协会可以针对性地对制约发展的资源约束进行分析整合,引导企业形成合力,逐个突破。
文章来源:中国缝制机械协会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