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在“中国智慧工厂1.0”前一期的推送中,我们了解了智慧工厂的内涵和定义、人在智慧工厂发挥的作用、智慧工厂的整体框架和未来工厂的自动化架构,本次推送我们将探讨的是,当前筹建智慧工厂,企业普遍存在什么误区?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?
听听专家怎么说——
误区——
技术手段是最终目标?
在制造商们撸起袖子加油建设智慧工厂时,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作为打造智慧工厂的必要手段,颇受追捧,一个误区也因此衍生。许多企业打造智慧工厂的目标逐渐演变为打造数字化工厂、云工厂亦或者是完全自动化的“黑灯工厂”。甚至一些企业在到底该打造哪个“新概念”工厂之间摇摆不定。
对于此现象,专家谏言:切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别人的成功可以借鉴,但一味照搬模仿是行不通的。不同企业的基因也不同,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。大多数时候,模仿者看到的只是别人成功使用技术手段的结果,对于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却是一头雾水。在智慧工厂建设中,企业要认识到,无论是何种手段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。自动化、数字化只是手段,不是目标。
不可否认,新技术有利于更好、更高效地建设智慧工厂,但这不是企业盲目跟风建设智慧工厂的理由。智慧工厂本身性质决定了每个企业的智慧工厂都是不同的,对于自己要建什么样的智慧工厂,企业要有清晰的认知。
企业应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能力,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,步步为营坚定向着目标前进,才是稳妥有效之道。智慧工厂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的,企业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,不能只看到当前的利益,迷失于手段中,因小失大。着眼长远是企业应该持有的态度。
建设智慧工厂的目标仍旧要回到经营企业的本质,就是创造客户价值,而要创造客户价值,需要在生产力,质量,成本,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提高。
当前问题——
规划型人才奇缺
在智能化的提振下,人在制造过程中的角色逐渐由服务者、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、协调者、评估者、决策者。制造过程中,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起智能设备的设计、安装、改装、保养工作,还需要对实现智能制造的路径做分析、规划,以及决策。人才在制造业创新推进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。对于以下一代制造业为建设目标的智慧工厂来说,人才更是核心力量。然而,如今智慧工厂的发展现状是无人可以操作。
智慧工厂建设急需懂得方法论的规划型人才,来带领企业分析发展现状,为企业做诊断,制定未来战略,将智慧工厂建设过程一步步的规划出来。专家表示,虽然当前制造业也很注重人才的培养,但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多数是程序编程、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型人才。我们不能否认技能型人才很重要,将来他们一定会发挥重大作用。但是只有兵,没有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操纵,智慧工厂建设这场仗依旧不好打。
显然,智慧工厂建设需要的规划型人才短期内很难培养出来。但是智慧工厂的建设可是不等人的,怎么办?目前来看,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已经摸索出来的经验,制定可以做参考的推荐性标准。
“我个人非常支持企业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。因为只有明白标准是如何建立的,才能清楚的知道标准中有多少适合自己企业用的经验。若是企业对对于标准的理解完全是由别人宣贯而来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那么想从标准中探索自己的智慧工厂之路注定比别人艰难,落后一步。”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、智慧工厂研究院院长王健如是道。
智慧工厂建设并不容易,但是作为制造业共同的美好愿景,它值得每个企业为之长期奋斗!
文章来源:中国缝制机械协会
|